基金起源
基金宗旨和使命
振興中華,教育為本。為紀念
浙江大學王國松教育基金接受海內外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及個人等社會各界自愿捐贈,主要用于支持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育事業的發展。
組織機構
王國松教育基金理事會理事長由中科院院士、原浙江大學校長
管理及使用
王國松教育基金是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下屬專項基金,納入基金會統一管理,并接受基金會業務主管部門及管理登記機關的領導和監督。
根據基金章程,基金的增值收益專款專用,主要用于支持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的教育事業,獎勵業績突出的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學科研團隊,品學兼優的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在校學生和工作業績優異的教職工。截至2020年底,已獎勵科研成果78項,優秀教材著作186部,優秀論文1104篇,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9篇,專利105項,本科生260名,碩士生128名和博士生77名。
附錄:
王國松教授生平
著名電機學家、教育家王國松字勁夫, 1902年6月29日出生于浙江溫州五馬鎮一個做銀匠手藝的平民家庭, 1909年上私塾, 1911年入大同小學, 1913年上永嘉縣立第一高等小學,連續三年第一名, 1915年12月全縣畢業生統考名列榜首, 1916年以第一名考入浙江省立十中(現溫州一中)公費生,又是連續4年第一名,畢業考試第一名,至今被這所百年老校譽為第一“全人”。
1920年8月王國松復以第一名考入杭州的浙江公立工業專門學校(浙江大學前身)電機科,因其智力和見解超群,又樂于助人,精于教學,深受老師、同學的器重與欽佩。其間在因病休學的一年中,他又自學了中醫中藥知識。1925年3月身為全校學生會主席的王國松在畢業前夕,因學校有4個用庚子賠款去日本的名額而被派赴日本,參觀40天。回國不久,在校內黨組織領導下,工專學生參加公團聯合會,他任主席團成員,組織同學對“五卅”慘案宣傳募捐,在1925年7月王國松又以第一名畢業并留任助教,在附設高工教數學。
1927年以工專為工學院與農專合并組成國立第三中山大學,并籌建文學院、理學院,至1928年7月改名為國立浙江大學。1932年除電機、化工、土木三系外增設機械系, 并附設五年制高工和三年制初級工科職教。1930年前他在高工和工學院教數學、物理、電磁測定、代數三角幾何、微積分、材料力學等課程,還在浙江醫專、杭州高級中學、南京交通學校兼課。
1930年6月浙江大學保送他參加公費留學考試,全浙江錄取7人(工科3人,農科3人,理科1人) ,王國松被錄取后8月赴美入康乃爾大學研究院學電機工程。他學習勤奮,成績出眾,令導師驚呼“中國人聰明,了不起! ”由同學顧毓介紹成為中國工程所學會美國分會正會員,后任副會長;由導師克拉彼托夫(俄籍)教授介紹他成為美國電機工程學會仲會員。他的學習以電工為主科、物理數學為副科,第二年獲電機工程碩士學位。他于932年到美國國家標準局實習并到各地參觀,大量閱讀有關文獻開始其原創性研究。他以實驗與數學兩種方法證明了電流集膚效應在橢圓形導體與圓形導體上完全不同,成為電磁理論的新發展。1933年6月其博士論文“平行導件的集膚效應”順利通過答辯,加之他還解決了“不振蕩RLC串聯電路放電電流最大率”的難題而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
1933年8月王國松即回浙大受聘為電機系副教授, 1936年5月竺可楨校長任命他為系主任, 1937年8月晉升教授。他教授“直流電機”、“交流電路”、“電廠設備”、“輸電配電”和“電工教學”等課程,其中“電工教學”為國內首開。他在授課與行政工作之余還進行了不少學術研究,發表了“矩形導體的集膚作用”、“不振蕩電路之極大放電率”、“復卷電動機之起動”、“直流電機之短路電流對于磁場之反應”等論文。
王國松是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的發起人之一, 1934年7月浙大工學院院長李熙謀、交大工學院院長張廷金、包可永、徐學禹、鐘兆琳、章名濤、顧毓、楊耀德、王國松等45人聯名倡議, 10月14日在上海成立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王國松為會刊《電工》雜志編輯委員。
抗戰爆發后, 1937年11月11日始至1940年春,浙大師生700余人轉輾于建德、江西吉安、井崗山下的泰和及廣西宜山之間。王國松送妻兒回溫州老家,只身帶領全系師生和實驗設備堅持教學。1939年11月南寧失守,王國松受校長竺可楨委派去黔北勘察,之后協助主持了全校搬遷遵義的工作。當時的遵義設有電廠,王國松費盡心力以菜油代柴油自行發電。王國松愛生如子,千方百計為學生爭貸金,倡工讀; 為畢業生謀職奔走操心; 還經常為缺醫少藥的員工診治疾病,被大家推崇為Doctor Wang is Doctor(王博士是醫生)!
王國松除了行政職務,每周主講“交流電路”等課程12小時,在遵義時與同事合譯了《電工原理及應用》一書; 發表了“串聯振蕩電路之諧振及穩定狀態”、“阻撓算學乘職之運算”等多篇論文。1942年8月王國松任工學院代院長, 1944年任院長。從1940年初至1946年夏王國松傾其全力維持的電機系的工學院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竺可楨領導下的浙江大學崛起為全國著名大學之一。1946年慶賀王國松任系主任10周年的會上竺校長以賀詞“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對他為浙大付出的辛勤作了極高的評價。
抗戰勝利后,王國松作為學校復員委員會成員具體負責工學院的復員工作。至1946年8月王國松終于攜眷回到杭城。復員后的首要工作是整理校舍,興建教室實驗室和宿舍,工學院除電機、化工、土木、機械系外增設了航空工程系,王國松和李壽恒、錢令希、楊耀德、范緒箕、王鴻基等教授都愛校勝己,悉心教學,形成學術核心。使西遷時學生225人的工學院到1948年發展到744人,全院師生精誠團結,“誠樸,求是”蔚然成風。他始終不肯參加國民黨,在1947年10月“于子三事件”中,竺可楨、王國松等許多教授參加了營救工作,保釋無效后,他參加了罷教斗爭,與蔡邦華、李浩培等前往省政府與省長交涉要求釋放在押學生。1948年底,教育部有意將浙大南遷,竺可楨指派蘇步青、王國松、李天助三人參加校安全委員會與學生會、講師助教會共同抵制遷校。1949年4月24日成立應變委員會,王國松負責經濟組和水電組工作,艱難支撐著浙大。當時上海7所大學有80余名師生被捕,浙大全體女生搬入大禮堂集中居住。竺可楨在教育部長杭立武屢催赴滬去臺灣的情況下,于4月29日離杭躲避,公推成立臨時校務委員會主持校務,由蔡邦華任主席,王國松、譚天錫為副主席。5月3日杭州解放, 6月中軍管會正式接管浙大,王國松受命主持浙大校務。到8月26日馬寅初到浙大就校長職。1950年6月王國松被任命為浙大副校長( 8月辭去系主任, 10月辭去工學院院長) ; 1951年5月馬寅初改任北京大學校長,王國松代校長。同年9月他參加中國民主同盟。1952年11月浙江省委書記霍士廉兼任浙大校長,劉丹、王國松為副校長。在1952年“三反”運動和“思想改造”運動中王國松兼任節約檢查委員會主任。解放前浙大有文理工農師法醫七個學院30個系,解放初停辦了師、法學院等,英士大學并入浙大;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變動更大,許多院系分散轉入復旦、華師大、同濟、上外、上海音樂學院、山大、南大、南工,還有新建的浙江農院,浙江師范、浙江醫學院、華水、華航… …使浙大變為一所工業大學。使竺可楨為首的許多著名教授,如陳建功、蘇步青、王淦昌、貝時璋、談家楨、王琎、王葆仁、蔡邦華、錢令希、蘆鶴紱、譚其驤、吳征鎧、夏鼐、盧慶駿、鄭曉滄、錢人元、鄒元? 、張素誠、谷超豪等先后調到有關高校和科研所工作。
王國松作為浙大長期主持實際工作,當時分管科學研究的副校長,對清華、浙大等校改為工業大學曾有異議,提出了保持理工大學的方案,他眼看許多優秀學者調離浙大,內心有說不出的惆悵與惋惜。他熱愛祖國,熱愛學校,黨和人民也十分信賴他, 1954年當選首屆省人大代表和首屆全國人大代表; 1956年當選民盟中央委員兼浙江省民盟副主委,擔任省科聯主席,劉丹公出時總是委他兼管全校教學和行政工作。1956年國務院邀他參加了我國12年科學規劃的制訂工作,在長達8個月的會議期間為發展中國電力工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正是新中國的誕生把他推向了波浪的浪尖,然而正當王國松為發展祖國高學教育事業貢獻聰明才智之際,反右風暴一下子把他從浪尖卷入浪谷,被錯劃為“右派”,從此使他在逆境中度過了20多個春秋。
1962年, 60歲的王國松終于被摘了“右派”帽子,并邀他列席全國政協會議,再次見到了毛主席、周總理,感動得老淚橫流,決心加倍工作。他在電工基礎教研組為7位年輕教師的提高作了一學期輔導講座,參加編寫了《電工基礎》全國統編教材,開展了分裂導線的電磁力等科研工作。但是,又到了1966年一場更大的風暴來了,他又首當其沖,被譽為反動學術權威的祖師爺,批斗、勞改,不久患上遷延型肝炎,疼痛不已,還得天天掃廁所、受專政,全家老小三代被勒令搬入16㎡的破屋,工資只領60元生活費, 1968年還被誣為中統特務無端隔離,直到1972年12月才以“查無此事”而否定, 1973年重回教研組任教時已年過古稀,病體虛弱,挨至1976年1月退休。直到1979年省委批復撤銷其1958年的處理,恢復名譽,恢復原工資。民盟中央隨之也撤銷對其1958年1月的盟紀處分, 78歲的王國松又擔任民盟中央委員、省政協常務委員、省科委顧問、省電機動力學會理事長、電力所科技委員、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顧問等職。在北美浙大校友會的多數學子殷切期望他出訪美國,但王國松體力不支雖未出訪卻為出訪的浙大代表與各方聯系,推動了國際學術交往。
1980年5月王國松患結腸癌后,還抓緊時間,促進浙大校友來校講學,推介年輕教師出國進修,抱病參加各種會議,獻計獻策,為編寫中國電機工程學會會史、浙大校史、《竺可楨傳》提供史料,并一字一句地審讀書稿,撰寫序言。1982年4月1日浙大85周年校慶時,在浙大學習執教達62年的王國松還代表老教授在大會上講話。
1983年5月王國松癌病擴散, 12月3日這位栽培桃李三千樹、耕耘教壇六十年的電壇宗師病逝杭州。
(毛正棠)